本廟自建廟至今,已有數百年。經歷明、清、日據、民國四朝更迭,留下的物品都見證了每個時期先民們的工藝技術,極富含文化價值。探訪本廟文物室,猶如穿越時空,回到過去。

 

P16圖3

出巡用之大算盤,長達三米六,置於本廟文物陳列室。 (民國.己亥年西元1959)

 

P17圖3

清嘉慶年間之香爐 (清.嘉慶丁丑年 (西元1817))

P17圖2

瓷花瓶 (清代.同治辛未年(西元1871))

P17圖1

清袋古鐘(弁鐘) (乾隆戊子年 (西元1768))

IMG_0210

铣大金鼎、三腳鼎 (清.嘉慶五年-庚申年(西元1800))

IMG_0205

蔣元樞(清朝知府)重建府城隍廟紀念碑與皇清石碑 (清.乾隆戊戌年 (西元1778))

鄭成功以迄其哲嗣鄭經繼立由陳永華輔翼致力建設廟宇(明永曆23年西元1669年)清後康熙丙寅年(西元1686年)。臺灣知府吳國柱重修;於乾隆已卯年(西元 1759 年)復經臺灣知府覺羅四明,與臺灣海防同知宋清源共其捐資增建本廟兩廊及戲臺嗣;於乾隆丁酉年(西元1777年)再經知府蔣元樞擴大修建;因此立石碑作為整修之記載,供後代了解本廟由來及歷經修復過程。

IMG_0204

雲板、弁鐘

雲板,它的形狀如雲,大眾進入齋堂就座後,等待行者(修行的人)敲完雲板就表示可以用餐;報事集眾的信號也用此為。弁鐘,早期用於重要祭典(神轎到臨)及官顯達人來訪(敲打前鐘後鼓)表示恭迎聖駕及尊敬函。

IMG_0203

重回本廟的乾隆年間「重修城隍廟圖」碑 (清.乾隆戊戌年 (西元1778))

IMG_0201

 

IMG_0199

開路銅鑼 (民國.丁巳年 (西元1977))

IMG_0194

公案頂桌 (民國辛卯年 (西元1951))

IMG_0193

清代.石香爐 (乾隆己丑年置(西元1779))

IMG_0192

清代.石香爐 (乾隆乙未年 (西元1775))

IMG_0189

山門三通四瓜桶雕刻 (日昭和九年 (西元1934))

IMG_0186

正殿大通下之鰲魚雀替,呈現出喜怒哀樂不同表情,頗富趣味。(清代.同治壬戌年 (西元1862))

 

 

IMG_0184

府城隍旁祀二十四司所佩戴的紙帽,為民間傳統技藝,作工精緻,現保存於本廟文物陳列室內。

IMG_0182

山門簷口雕刻及山門步口架 (日昭和九年 (西元1934))

IMG_0181

香案 (民國丁己年(西元1977))

IMG_0178

香案完整組(淨爐、燭台、花瓶) (民國丁己年(西元1977))

IMG_0177

早期山門正脊上之剪粘泥塑裝飾

IMG_0176

城隍夫婦軟身坐椅(民國戊申年 (西元1968))與祝壽牌匾 (民國丙辰年 (西元1976)據口述)

IMG_0175

歷代古物